Monday, December 28, 2009

宝贵的两堂课

今天意外地上了两堂的 “教牧学”。两堂都是在餐桌上进行的。除了宝贵的信息之外,还免费赠送午餐和夜宵,实在是「满载而归」,让我一生受用。感谢主,赞美主。


两堂的讲员是两位资深的牧者:一个算是我的「师公」叶国雄牧师;另一个是小草的恩师张世杰牧师。叶牧师退休多年,仍然竭力地为主做工,也分享了他过去牧养教会的心得。他说:“传道人要学习多听、多看、少说”。身为后辈的传道人,不是要“拷贝”牧师的牧养模式。必需要自己去摸索、探究、转变。不难发现,叶牧师带领过不少的出色传道人,恩师是其中一位,他们谈话之间的共识和共同点,真让你惊讶。叶牧师以轻快地方式来教导后辈,也真的让小草钦佩。叶牧师还笑说:“牧师要有三厚:脸皮厚、脚皮厚、肚皮厚,这样才像牧师,能够办事,张牧师就应该要肚皮厚。”


下半场,张牧师也为告诉我很多他牧养的经验。牧养超过十年,他有他“生存”的方式。在繁琐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要怎么去面对?如果正真认识张牧师,你会觉得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基督徒,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牧养。当然我最羡慕他,很难胖得起。


感谢主,在不同的环境,都能够塑造不同的人来服侍他。为着叶牧师和张牧师感谢主,赞美主。愿主继续带领他们的年日、事奉、家庭与生体的健康。12/27/2009上了两堂宝贵的课,真的让小草深深受惠。感谢主,赞美主。阿们!

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勇于尝试 = 凡事都说YES?

我很喜欢31怡保炭烧白咖啡的广告。广告里有一段话:「我叫你试!」,很值得思考。加上蔡澜在Diamond广告里说:「有很多东西,没有试过,就说不可以,很吃亏的。」


喝了31怡保炭烧白咖啡那么久,每一次喝都会想起这两句话。适逢圣诞节,教会就开始很“忙”。一连串的庆典、活动,排练等,足以让一个人崩溃。回想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结论是 :很多会友都不肯尝试。

有时候,拨电话问了好多个人都没有人愿意扮圣诞老人。就在这一个圣诞节,教会开始寻求突破,步入社会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打退堂鼓。更可悲的是,连信主多年的会友也如此,更“同心”地一起罢工。为此,教会同工不得不拼了老命去做。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教会「不能」或「不会」,而是「不肯」或「不愿意」。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心理。广告叫你试,你不会马上说:“我不要”。若推销员在说两句甜蜜的话,可能你就会买下来试试。来到教会,试试看扮圣诞老人、试试做主席、试试读经、试试招待新朋友。。。马上说:“我不要,我不能,我不会,我不得空”。为什么不试试看呢?有很多东西,没有试过,就说不可以,很吃亏的。


我也明白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没有驾照的人决不能随便试试驾福音车。当然,别误会了我不是要求大家什么都说YES;但是希望在您说NO之前,可以先试试看。即使面对同一个挑战,也先别那么快放弃。如果爱迪生Thomas Edison试了两次就放弃,恐怕今天的我们还需要点蜡烛呢!


安顺堂走过了那么多年,经历了那么多恩典。天父不会要我们做很多东西报答他,反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经历他的爱之丰盛。弟兄姐妹,当今天这个机会来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能够勇于尝试。天父必然不会让你和我孤独地去面对每一个挑战。

肉骨茶


今天早上去吃肉骨茶。


早上一家人去吃肉骨茶,是我们家的“文化”之一。应该是从我公公开始的,也或许是从曾曾曾祖父就已经开始了。我公公已去世多年,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这“肉骨茶精神”还是流传了给我们。年幼未信主的时候,每个星期天一定会全家总动员去吃肉骨茶。当时候的家庭成员多达14人左右。自从公公去世以后,就逐渐停下来。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一方面,我们开始要到教会崇拜。


可是这样的精神依然保留着,只要大节日,准会吃肉骨茶。哈哈!有一次,我们邀请了一位传道人加入。他说了一句让我爸爸很开心的话:“客家人喜欢早上吃饭”。这句话也让我深思好久,客人真的喜欢早上吃饭?我问了几个老一辈的客人,他们也没说特别喜欢吃饭。


也许当初客人在“漂流时期”,大家都习惯早上吃饭。吃了就开始上路,也或许漂流的路程较远,半途停下来吃饭就很浪费时间,也赶不上天黑前到达目的地,所以就吃早饭。


可能啦,小草才疏学浅。还望各路高手指教。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梦田·圣诞节

最近SHE翻唱《梦田》,不禁让我想起我听过最能够让我感动的《梦田》。应该是在大学某一年的华文学会歌唱比赛。我不记得唱的人是谁,也不记得她们用什么乐器,也不记得她们的名字,甚至不记得她们有没有得奖。但是她们演唱的《梦田》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在场的人。

真正地用声音来演绎这首歌,真的不容易。反观时下很多歌手,卖弄地只是旋律,不是声音。很多时候,歌曲听起来节奏感很强,音乐盖过了歌声;甚至有些歌曲的歌词也为了配合曲调而写,更本无法对听众产生任何意义。和怀念也很欣赏每一个用声音唱歌、用心来演绎歌曲的人。

圣诞即将来临,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忙碌。最近教会都很“流行”打band,我并不反对。但我所强调的是,在这个圣诞里面,有没有把我们正真的声音献给我们的天父?还是被音乐完全地取代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赞美敬拜应该是在神学院的某一次崇拜。主领的人没有用任何音乐,就让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敬拜上帝。

在这个圣诞的佳节里。。。
在一连串忙碌的节目里。。。
在充满争执与不满的处境里。。。

希望圣诞归于圣诞的主角——耶稣。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第一次带领查经祷告会

昨天第一次带领了安顺卫理公会的查经祷告会。用"不要轻易忘记"来与弟兄姐妹们勉励。紧张是不会,因为在安顺堂聚会超过十年了,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我在setting。虽然来“捧场”的弟兄姐妹不多,但是应该有感动到弟兄姐妹吧。我看见一位弟兄在擦眼泪,感谢主。我在27/12/2009,还有一次的证道哦。加油哦,野草!

越长大越孤单

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

不安全充满了你疲倦的双眼

看着我 也告诉我

你是否 依然相信童话

你曾对我说 每颗心都寂寞

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

但你的心永远的燃烧着

永远的 不会退缩

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看梦想的翅膀被折断

也不得不收回曾经的话问自己

你纯真的眼睛哪去了

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不安

也不得不打开保护你的降落伞

也突然间 明白未来的路不平坦

难道说 这改变是必然


这是牛奶咖啡的歌曲《越长大越孤单》,也是我喜欢的歌曲之一。这些年,离开十八岁越来越远,其实有时候真的一点也不孤单。我反而会向往孤单的生活。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度过。哈哈,这些年,都遇见不同的人,有时受伤、有时被安慰、有时被鼓励。。。


越长大越觉得自己喜欢孤单的感觉。


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守独身的恩赐。哈哈。


很想:

一个人去旅行。。。

一个人看电影。。。

一个人喝咖啡。。。

一个人看日落。。。

想到都很刺激^^

Monday, December 14, 2009

牛奶咖啡(Milk Coffee)

最近不知不觉喜欢上牛奶咖啡(Milk Coffee)的歌曲。起初,爱喝咖啡的我只是觉得好奇,才会去下载他们的歌(我不是支持下载,只是马来西亚买不到他们的CD)。听着听着。。。就喜欢上了。很多首歌都好喜欢,特别是《Lasia》、《一起來》、《越長大越孤單》、《如果明天》、《習慣了寂寞》、《兩小無猜》,以及《我不想說再見(最寒冷的季節)》,都是我觉得2009年值得大力推荐的歌曲。不像其他买“样貌”的歌手,歌曲的音乐不会太华丽,歌手的声音也不错。


一些小资料:牛奶咖啡(Milk Coffee)成立於2004年,由女主唱和吉他手富妍(kiki)與負責編曲和製作的格非組成。2005年末發行第一張專輯《燃燒吧!小宇宙》。整體音樂風格新鮮、清新、溫暖,被其自稱為「牛奶咖啡音樂」。牛奶咖啡成立初由經人提議加一個「@」,名稱為「牛奶@咖啡」,體現電子迷幻音樂的風格。在2009年與原唱片公司摩登天空解約之後樂隊名稱改回「牛奶咖啡」。在成立牛奶咖啡之前,富妍,格非和陳清曾組成過HappyBerry樂隊,該樂隊曾獲得康師傅冰紅茶新人獎。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我在哪里?

最近都没上来。年尾了,是时候检讨下。

教会对我的看法:那天牧师在执事会用了『很好』来形容小草。

神学院对我的看法:牧师有告诉我:院长形容我为一个很静的人。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受了一年的神学装备,我发觉我的理解能力还算不错,看书的速度也蛮快。只是我很难或很懒把自己吸收的东西再重新写出来,即使是专文或功课。我总觉得,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很刺激的事,哈哈。而且,既然已经学会了,又要花时间去写,好像很浪费时间。不过,我会改进。

上帝对我的看法:???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Buziness?

忙=盲
忙=心死
busy = B....

不要再说这一类的“大道理”。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小弟称之为『废话』。
有谁不知道忙=盲?有谁不知道休息重要?

但是(通常都会有『但是』)

身为教会的传道人,会友病了,你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家里休息?

身为一个员工,老板要你加班,你可以说:『不』吗?(很可能他会回应说:那你以后都不必来上班了!)

身为家中的一分子,你可以看着妈妈忙着做家务,自己却在哪儿翘脚休息?

身为一位朋友,你可以对一位需要关怀与陪伴的朋友坐视不理吗?

身为一为学生,你可以三天不读书吗?

身为父母,你可以不陪伴孩子,自己去休息吗?

身为孩子,有空可以不陪父母聊天?

也许又有人会argue说:休息不一定什么都不做,只是要做些平时不常做的。

又是一句经典的废话。既然有“做”,就不能“休”。不要混为一谈~

又有人会说:看你怎样安排时间。

另一句。。。哈哈

到底有多少时间是你的呢?有多少时间是你可以安排的?

抚心自问,7除8扣.。。也许24小时里,只有那一点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咳~

Wednesday, October 7, 2009

政教「分离」或「合一」?

一次短篇小说大赛规定作品要涉及政治,宗教、性以及悬念。

结果得金奖的小说是这样的:

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

相信大家都读过这一则笑话。笔者在想:如果一国的首相祷告,算不算是某层度的政教“合一”?也许我们会认为政治人物参加崇拜或祷告,那是属于“私事”。但我们不能否认个人对宗教的热诚或坚持,会影响他的处世方式。奥巴马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的施政方向也受到一些牧者的影响。如果有一天奥巴马在崇拜中,听见有关“和平”的信息,而决定把美国所有的军事武器毁掉,不再打战。这样看来,政治人物参与崇拜就不算“私事”了。为此,政教分离合一,该如何定义呢?

有关阅读。。。

有关学问,《礼记中庸》第十九章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并非要求读者囫囵吞枣地阅读;而是表示读者阅读再多的书籍,也必须将所得到的知识进一步仔细地审查、严谨地思考、并且明确地辨别,然后方可实行或应用。


阅读是一个「主动式的思维活动」,而不是被动式的吸收过程。笔者假设阅读者基本上已掌握两方面的知识——语言上的知识以及与该读物有关的一般知识。为此,读者才会「主动」并有目的地去阅读以获取相关资料。而在阅读中,读者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资讯产生相互的作用,形成了作者与读者的交流。透过写作,作者把他或她所要表达的资讯传递给读者。透过阅读,读者以本身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诠释或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必须考虑到作者所处在的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有关经验,以避免对作者的原意产生误解。

回应 – 跨越边界:希伯来《诗篇》与中国《诗经》对人性的想像

笔者觉得李炽昌从《诗经》与《诗篇》的跨文本平行阅读,并尝试以剖析两个文本的哀歌形式,进一步探讨人性课题,实属创意并十分贴切的。哀歌即人类对「天」或「全能者」的呼唤,并展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受恶势力的欺压,很多时候哀歌就反映了诗人对所处的境况感到哀叹、忧伤、怨恨,或苦毒等。这一切都在哀歌里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笔者深深体会到人总是在困境和挣扎中,才能看见自己的渺小与无助,才会懂得去寻求那一「天」或「上帝」。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在欢乐中、在舒适的环境里,就忘记了有那么一位至高者的存在。

面临功课压力的神学生,是否会转向「天」?当面对讲师的“逼迫”时,神学生是否也像《诗篇》与《诗经》的诗人一样发出说不出的叹息呢?

回应 – 钟志邦《政教分离是个神话?》

本文只是回应: “政治分离:新加坡的小个案”, 《政教分离是个神话?》,(钟志邦著;香港:研道社,2009): 167 184

其实笔者并不觉得钟志邦的立场模棱两可,只是处理得比较谨慎。在引用实例方面作者处理的非常小心,常常会看见:「本文引用这个例子的目的。。。」、「上述三个论点是要说明。。。」毕竟新加坡人写新加坡事,还是小心为妙。再者,钟志邦已经申明他只是「尝试尽量客观地说明新加坡政府处理『政教』问题的方式」,所以不能主观地提出见解或具体的评论。

虽然如此,笔者觉得作者带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什么是「政教分离」?什么又是「政教合一」呢?新加坡的例子到底是分离还是合一?所谓的「分离」是否意味着政治领袖们不能干涉宗教机构的运作或活动,即使该宗教组织威胁着国家的安全与安宁?抑或宗教人士不能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包括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与评论?宗教人士只能在政治人物打压人民的时候,保持静默或祈祷?政教「合一」或「分离」需要被定义,而这时一项极富争议性的艰巨重任,笔者不在此赘述,也无法在一个帖子尽述。

马来西亚的独特性,在于她是一个拥有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的社会,而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的。在宪法的定义下,所有马来同胞都是回教徒,而86.6%的华裔同胞是佛教徒,84.1%的印裔同胞是兴都教徒[1]。为此,当政治领袖在面对不同的种族的议题时,也等同处理各别宗教群体的问题。笔者认为政治与宗教处于一种互相取利的互动关系(interaction)里,科学上称作Symbiosis mutualism。在大自然接里,算是一种和谐的生存方式,置于政教是否可能以此“生存”,又是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o(_)o



[1] 周建基:《马来西亚宗教导论(壹)》(芙蓉:马来西亚神学院,2009),页4

回应 - 圣经研究与公共神学初探《创世记》中的公共性与《妥拉》中的立国精神

《圣》文好比《开放的文本》[1]的缩影,抑或《开放的文本》更深入的解释了《圣》对圣经研究与公共神学的初步/基本概念。笔者甚至认为,若读不懂《圣》的读者,更需要《开放的文本》成为您的指引。


谢氏除了要藉此思考、梳理甚或建构汉语基督宗教的公共神学之外,更无形间为我们敲响了现今教会建构及落实公共神学的警钟。在探讨继续探讨下去前,笔者认为必须先认同的是圣经研究的公共性之可能。若圣经研究只是私有化/只限于基督见群体的一种学术活动,那么圣经与公共生活之类的谈论将显得毫无意义


笔者认为,谢氏对创世记1: 26 31皆趣性解读,在学术上系属革命性及创意性的论述[2]藉着神、人关系的建立,而设立了『生养—治理—管理』的基本生存法则。这生存法则是给予全人类的,并不为某一族的人私有。虽然创世记的叙事里,规则似乎渐渐地从全人类,演变成一个人/一个族群。但神最终的关怀仍公共性及普世性。


圣经研究与公共神学初探《创世记》中的公共性与《妥拉》中的立国精神接下去的部分就具体地分析了这一点,无需在此敖述。



[1] 谢品然:《开放的文本》(香港:研道社,2009

[2] 谢品然:《开放的文本》(香港:研道社,2009),页7 - 12; 28 - 36。

Tuesday, October 6, 2009

回应 - 专业精神VS专业主义:牧者的召命、品格与训练


将传道人比作专业人士,或说传道工作的专业化,是否代表传道人的雇工化,教会的机构化?果真是自然的后果吗?其实梁家麟所谓的传统传道和“现代传道”也同样面对雇工化的问题。教会的『聘用』或传道人的『工资』,就如梁家麟所说:『一直是一个富争议性的问题』。由此可见,『雇工化』不是『专业化』的产品;而是一直都存在着的问题。

话说回来,传道人的工作曾几何时变成一个职业呢?笔者认为,“专业化”其实是个人或教会群体怎么去定位传道人的身份。例如,旧约圣经里:

大祭司可以被看为CEO

其他祭司就是总经理;

利未人也就是员工;

圣殿或会幕就是他们的办公室;

以色列民就是他们的顾客。

以一个企业的组织去定位旧约中的神职人员,并没有冲突,他们有同样的功能、同样的运作模式、同样需要专业知识等。首席执行员——大祭司只是在执行上帝给他的任务。笔者认为“专业化”并不一定存在,仍在与信徒如何去看待牧者或传道人?是圣职人员抑或首席执行员?传道人本身又如何定位自己?若教会或传道人带着“专业化”的视角去看待传道工作,而这一份需要召命的圣职就会被“专业化”。

笔者思忖着另一个问题:所谓的“专业化”是否也将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神学院的神学教育制度、方向与进路?神学院是否为了满足教会的需求而尽力栽培出“专业的”传道人?传道人也是否尽力地被塑造为“专业人士”?

笔者认为梁家麟博士亦提出了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神学院没有教的课程:牧者心怀训练班、温柔导论、喜乐操练基本课程等。『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四12

回应 – 神学与电影的关系:彼此丰富的途径

笔者一口气读完这篇文章。让笔者觉得汗颜的是,文中所提及的电影,只有一部是笔者有看过的——《受难曲》。可悲的是,唯一一部看过的电影,也被梅氏评为『近乎掉进了色情的陷阱』。梅氏在本文里提供了判断电影优劣的四大准则——色情、宣传、琐碎,以及煽情。拥有以上元素之一的电影皆属『劣等』。此外,梅氏认为肥皂剧『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都算不上是好的艺术』。笔者的回应如下:

  1. 梅氏希望基督徒可藉着影评,将基督教故事的价值观与世界的观点进行对话与交流;却依然活在自己主观的电影世界里,把电影分为优劣两个等级。笔者认为,若基督徒只对『优等』的电影作出评论,而把所谓『劣等』的电影置于一旁;这样的做法不单不能与世界对话,更会二分化地把基督徒与外界隔绝。
  2. 笔者要强调的并不是电影的『优劣』,而是该部电影有多『深入民心』。如果香港的基督徒电影评论从来不提及《黄飞鸿》、《警察故事》、《古惑仔》、《精装无敌追女仔》,以及《黑社会》等电影;只谈《甘地传》或《曾经深爱过》,这样影评很快就会被淘汰。基督徒若对所谓的『劣等』电影不闻不问,就不能发挥光盐的效应。
  3. 笔者认为若基督徒只对所谓『优等』的电影作出评论,实属锦上添花。在原本已经看来很有教育性以及启发性的电影,基督教的声音或许只是一个点缀品。反观,在作者所谓的『劣等』电影里,不是更需要基督教的价值观的介入吗?
  4. 梅氏挑战神学家研究华语电影,却抹去及批评华语电影界里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喜剧、动作、中国历史,那试问神学家必需朝什么方向走呢?梅氏在提倡研究华语电影的时候,甚至不提及一部华人或亚洲『出产』的电影,实在有欠妥当。唯一的 “华语片”《喜福会》亦是改编自出生于美国的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作品。让笔者惊讶的是,梅智理在香港那么多年,难道没有观赏过一部让他觉得是『优等』的电影?
  5. 由于课堂上已经积极地评论梅氏对『肥皂剧』之看法,笔者逐不在此赘述。笔者要关注的是,其实梅氏的焦点专注于电影,或许太过于狭窄。笔者认为或许还可以把视野扩张至比电影更深入民心的大众传播媒体(mass media)。如类似Survivor Series Game Show、香港流行的《美女厨房》,或Ben 10等(只是一些例子,大众传播媒体涉及的范围更广)。
梅氏不明白为什么他身边的人不喜欢《喜福会》。对笔者而言,如果今天某人邀请笔者看电影,一部是《吓到笑》,一部是《死囚168小时》。笔者肯定会选《吓到笑》,原因很简单:《死囚168小时》,『显』咯!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敢梦敢想

记得我中五的时候,曾经“为主大发热心”,有过这样的梦想:

1)要在马来西亚建立一所『卫理大学』。

2)要在马来西亚各地建立『卫理医院、诊疗所』。

当时还为这些梦想祷告过,后来渐渐地就忘了。

现在,因为奥巴马的梦想宣言,让我又会想起以前的梦想。。。

应该继续努力?

还是“太天真、太傻”了?

性关系与责任

如果一男一女,在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发生性关系,
通常女生都会以为自己为男生献上了一切,要男生负上所有责任。
这样对男生很不公平,因为在性交的过程中,男女都有快感。
当一段关系进入这样的阶段,已经达成共识了。
如果要负责的话,因该是男女一起去面对,不是把箭头指向某一方。

以上的想法是一位年轻的女孩的观点。

很佩服她有这样的想法,
很佩服她有勇气说出来,
更佩服她敢去实践(实践比说要有更大的勇气)!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欧阳文风著作

刚买了两本欧阳文风的著作,看完了再写书评(现在还在没完成功课,闭关中)。

欧阳文风:《思考思考》。吉隆坡:海滨出版(马)有限公司,2008

欧阳文风:《酷儿千秋,同志万岁》。吉隆坡:海滨出版(马)有限公司,2009


Tuesday, August 25, 2009

What is that? 那是什么?

这短片赚了我好多的热泪。但我觉得由父亲拿出日记会比较不恰当。应该由第三者拿出或孩子自己发现。无论如何,感动

(蓝)短片中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

(白)一开始,父亲连续问了4次同样的问题: What is That?”

(红)孩子开始有点不耐烦了。

(黑)父亲走了,他对孩子的反应,彻底失望。他们的关系破裂了。

(黄)孩子后悔了,他对父亲的离去,深深懊悔。他们的关系或许有救。

(青)父亲带着他的日记,要孩子朗读.。。。(导演创意地安排)

(白)原来孩子小时候,曾连续问了21次同样的问题: What is That?”

(白)父亲毫无怨言的答了21次:“Sparrow

(红)孩子深深地懊悔+感动,抱着父亲、亲吻父亲。

(蓝)短片中的父子,关系依然是那么甜蜜。

Monday, August 24, 2009

House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
在我疲倦的时候 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 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在我受惊吓的时候 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 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脸上流著眼泪 只能自己轻轻擦
我好羡慕他 受伤后可以回家
而我只能孤单的 孤单的寻找我的家

虽然我不曾有温暖的家 但是我一样渐渐的长大
只要心中充满爱 就会被关怀
无法理怨谁 一切只能靠自己

虽然你有家什么也不缺 为何看不见你露出笑脸
永远都说没有爱 整天不回家
相同的年纪 不同的心灵 让我拥有一个家

看完了House,我想起了这一首歌《我想要有个家》
很多人可以有房子,但不一定有家,
一个家,或许
不需要紫荆城的门
不需要罗马的柱子
不需要日本的鱼池
不需要五星级的狗屋
不需要法利拉(法拉利)
也不需要说:Because I am Rich...

野草住在一间小房子,八个人就住了十几年。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申请电话(还不是很普遍),
每回老师要我们写上家里的电话号码,总让我觉得苦恼!
老师和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坚持不相信我家没有电话。
最后,要见家长才水落石出。T.T

虽然在学校常常被同学们欺负,
老师也不怎么喜欢我,记得有一次我数学拿最高分。
他保持沉默就算了。。。
还称赞别人。。。
也许麻木了就不会放在心上,
回到家就没事了。

穷人区,常常停电(不是因为交不起电费),
记得小时候,最怀念的就是停电,
每次停电什么书本都可以放下,
然后呢,大家就围在烛光前讲废话。
爸每次都搬出他的故事(他不会讲白雪公主之类的),
他最爱诉说过去他和爷爷的“英雄史”,让我们百听不厌。。。

感谢天父,
他没有让我们有个豪华的房子,
但却为我们预备了充满爱和喜乐的家,
也供应我们所需要的,
我们今日成了何等的人,是靠天父的恩典而成的,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