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4, 2010

YOU Give...i give

Yesterday, i received a sms:

Rivers don't drink the water they carried;
trees don't eat the fruit the bear;
cloud don;t bathe in the rain they produced;
we are meat to GIVE even if we get nothing from it.
measuring life by what other do, may disappoint us;
measuring life by what we do, will make life meaningful..


it talks about the meaning of GIVING...(my interpretation)
this make me think of the Tuesday sermon, GOD gives...GOD control in any circumstances.
as we received the grace of GOD freely,
it's also a time for us to share the grace...freely...

Sunday, March 21, 2010

再思填鸭式教育。。。

填鸭式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学生又怎么看填鸭式教育呢?是终身受惠,抑或终身受“毁”?笔者也是这种教育制度的产品,不过笔者觉得填鸭式教育不一定不好。

填鸭式教育源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只把书本或教育者本身做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者。基本上,填鸭式教育都被认为有以下的弱点:

1)限制受教者的学习范围

2)抹杀了受教者的的创造能力

3)受教者只是『功课制造机』或『考试机器』

4)缺乏启发性

5)。。。等等(恕无法尽述)

虽然如此,填鸭式教育却能够帮助受教者在短期内掌握某个科目的基本知识。某些科目,以填鸭式的教学来学习,相信会比以『非填鸭式』教学,来得更容易上手。因为受教者只需从教育者获取知识,进而消化运用。而不必经过自我探索、探究、重新思考,以及应用等的学习过程。然而在这种过程里,或许很容易迷失,甚至因为转牛角尖,找不到出路,而放弃学习。

这种填鸭式教育方式是否适合用在神学教育上呢?在14周里要一个神学生能够掌握释经的基本知识,最好的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注意什么、怎么观察、怎么解释、怎么应用,以及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步骤等等。这些知识虽然在14周内『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释经高手,而是让学生掌握释经的基本技巧。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或教导,(笔者认为)填鸭式是可以考虑的。

相反的,如果提倡启发学生的自我潜能,要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课堂上发问。这并非不可行的,只是学生若是新手,在第一周就开始要发问『有素质』的问题,恐怕之前学生或许必需先读过一些(至少一份)相关资料。就已释经科目来说,学生可能在讲师的指导下,必须自行探讨什么是释经?什么是文学体裁?什么是sitz im leben?什么是。。。?(无法尽述)。然而在有限的14周里,要完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并非不可能,除非只专注于释经的科目,其他的免谈。因为,学生必须花时间阅读、思考、比较几种可能性的说法、考量必须以什么进路去了解某种知识。这些过程恐怕不只14周,一个新手怎么可能在14周内完全掌握某人毕生的研究,然后再作出评论与比较呢?由此可见,以启发式教学来学习或教导基础课程,不是那么理想的方法。

先声明,笔者并非针对释经科目的教学,只是引述为例子。在填鸭式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学生,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我想不是的,但是在填鸭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之间必须取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在固定地灌输知识的过程中,也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以及时间上的限制里,填鸭式教育就发挥了其作用。

Saturday, March 6, 2010

新旧之分?

今天有同学提出:会友觉得新约圣经没有教导有关十一奉献,所以不必十一奉献。

我想,是否是一个误解呢?

我想,那位会友可能是不信旧约的?

我想,可能他也不会守十戒(新约没直接提及)?

我想,可能他也不相信世界是天父所创造的(新约没直接提及)?

是不是新约没提或没有教导,基督徒就不需要相信旧约的真理?

那到底是否定旧约,还是否定启示真理的那一位?

还是其实那位同学跌进了所谓的『逻辑陷阱』?

Friday, March 5, 2010

英语与华语之间。。。

笑话和比喻parable一样,其实是很处境性的,听的懂的人会笑,听不懂的人只能酸溜溜的。如果说把华文笑话翻译过去英文,把英文笑话翻过去华文,问题就解决了吗?大家动可以哄堂大笑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未免太看小笑话了。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只是因为他听不听得懂。在STM今年的『新生之夜』,Paul Barker呈献了一首很好笑的英文诗歌。虽然我通晓中英语,但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反而觉得有点稚气。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没有被忽略。当天虽然有很多节目(即使以华语为媒介语),我也不懂要做些什么。但我是快乐的,也许我喜欢『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的刺激,也被身边的同学或讲师的欢乐感染。那天的希伯来歌曲也没有用华语来唱啦,但是我依然被沙崙团队优美悦耳的歌声所吸引。一个人会觉得被忽略,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有多投入在其中。当我们『正真地』活在一个群体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懂彼此的语言,只是一个窝心的微笑也足以让人开心一整天。

暗号·不明白



难到你不明白这个暗号?
你还看不出吗?
你不知道。。。

我对你的关心
我真的很担心你
虽然我认命了,但却也不代表我放弃了
你可以说我胆小,我承认我是。
我只不过用另外一个方式去诠释:
“사랑해요”

woo hoo^^

部落格·Block

前几天何和一位朋友谈起。他说很多有些人在部落格里写些无关痛痒的事。。。

让我想起一篇文章:部落格和相簿

打開部落格,空白面永遠空白。
總覺得沒有甚麼好寫的。
日子是自己的,關別人甚麼事呢?
記錄下來,是怕自己忘記?
或者是要說與他人知?
能夠忘記的事,記下來做甚麼?
說與他人知?
私人的生活,誰有興趣呢?
別人去旅游,回來打開他的照相簿,你會投入去觀賞?
感覺那人極不識趣,強迫人看他的相簿,像按牛的頭喝水一樣。
只有去旅游的他自己開心在回味罷了。
想一想,索性把部落格銷掉。


其实每个人对部落格都有不同的观念:
有人用部落格来骂人。。。
有人用部落格找生意。。。
有人用部落格找对象。。。
不一样的人就有不同的目的,
部落格也对不一样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意义。

对我而言,部落格就是

我天马行空的空间。。。
我无边无际的天地。。。
我的王国。。。

Thursday, March 4, 2010

HomoSexuality VS HolySexuality

click here to read

教会成人教育

一、引言

教会成人教育,即宗教教育或基督教教育的一部分。基督教教育的发展可追溯至旧约的犹太教宗教教育,一直从古代、中世纪、延伸至近代教会[1]。然而,教育内容仍保留在认识圣经、带领人归主,以及训练人才。二十一世纪的基督教教育理念已经无法只停留在这样的模式。为此,现今的基督教教育工作者皆提倡“全人的基督教教育”[2]——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系统,即兼顾到受教者各方面的需要,包括:圣经知识、生活经验、信仰体现,以及群体生活等等。此外,全人教育也是一种促进神与人、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教育[3]。

基督教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基督为中心的教育,并藉着教与学的过程,让施教者与受教者,更进一步地认识基督教信仰的真理[4]。成年期即人类生命中最长的阶段;成年人也是教会的重要人力与财力的资源之一。因此,教育成年人是不容忽视的工作。但是,在实行教育之前,必须先了解这群体的特征与需要,才能进一步的探讨教会成人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二、教会成人教育的对象——了解成年人的特征与需要

基本上,教会成人教育就是教会为成年人所拟定的基督教教育。「成年人」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群体,在不同的社会体系、律法制定、文化背景、心理成长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例如,在一般的传统里,“成婚”就是界定成年人的标准。本文将以18至65岁的成年人期为所探讨的年龄范围 [5],而65岁以上的乐龄人士将不囊括在探讨的范围里。另一方面,也越来越多学者把长者宗教教育看为另一个探讨的课题。

由此可见,教会中的成年人是一个多元化的生命群体,由不同的兴趣、背景、职业、责任、信仰,或学历等的个体组成。有别于青少年教育和儿童教育,在探讨成人教育的对象时,往往很难找到划一的特征与需要。成年人当中可能包括了,职青或退休人士、单身或已婚者,以及大学生或博士等等。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当中,资讯爆炸与地球村的影响,把成年人的多元化范围更进一步扩展。今日教会欲在这多元化的群体里,兼顾到每个不同的需要,更是一份艰巨的工作。

然而,也有不少学者透过人类发展心理学,根据人类的智力、体能、群体、道德与信心方面的发展,规划出人类从婴孩阶段到年老阶段的进展。然后再从每个成长阶段,探讨成年人在那个阶段的需要。[6] 例如艾利逊(Erik Erikson)把人性的发展分成八个阶段,20 至40岁的成年人就处于亲密与对立阶段 [7]。

另外,黄硕然博士则认为在现今时代的变幻莫测中,已经不能继续以年龄、角色与责任成为界定成年人的标准。她主张以人类生命中的迭转周期(Life Transition)来划分成人生命中不同的阶段;而教会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迭转周期里的个别需要,做出不同的回应与教导。[8]

除了解成年人的需要以外,教会成人教育工作者亦须考量到成年人的学习心理特征与模式。与儿童或青少年相比,成年人的学习是比较自发性的。然而,在这主动的学习心态上,必须要有积极与正面的推动力。这推动力与学习环境有关,即良好的学习气氛,以及满足受教者的需求。在这积极与启发性的学习过程中,受教者被建立,并得到满足感及别人的认同。[9]
三、教会成人教育的理念

就如上文所述,现代教会中的成年人面对更多的挑战与冲击。科技与资讯的蓬勃发达,加上后现代的思想浪潮,导致一个有果效的成人教育,必须满足并符合多元化受教者的要求。然而教会成人教育,除了要满足成年人的需要,教会也有必要考虑到:「教会需要怎样的成人教育?」。这并不代表把焦点转移,而是在成年人的需要与教会的需求上找一个平衡点。这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成年人在教会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领导者、教导者、行政人员,以及事工的推动者等等。若教会只兼顾某个群体的需要,就会被该群体“牵着鼻子走”,教会渐渐“迷失”大方向,教育也只沦落到为了施教而施教的地步。

因此,教会的施教者必须要有清晰并共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推行教会成人教育的目的与目标。教会为什么要有成人教育?教会成人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此外施教者也有责任把教会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受教者。唯有当双方都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够提升教学的动机[10]。有了基本的概念也有助于制定教学方向,目标的设定也成为衡量整个教学方案的准绳[11]。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方面,教会的成人教育理念基本上分为:普遍目标(General Objectives)、功能目标(Functional Objectives)[12],以及环境性目标(Situational Objectives)。对圣经的基本认识,可以被视为大多数教会对成年人的普遍要求。例如,台北和平基督教长老会的梁望惠女士,为着栽培成年人,就著作了一系列的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13]。

功能目标在于教会要求成年人学习什么,而这也有赖于成年人在教会所扮演的角色或“功能”(Functions)。在某一些教会,成年人的教育水平较低,教会可能只要求成年人懂得阅读圣经,抑或懂得翻阅指定的圣经书卷等等。另一方面,在香港播道会恩福堂,也把训练儿童事工的导师,列为成人教育事工的一部分[14]。香港真理基督教会协英堂主理牧师王德福博士也提出,该教会在推行AWANA儿童主日学的同时,也栽培家长(成年人)成为导师[15]。

此外,一些成人教育工作者专注于教会中的单亲家庭[16],以及未婚单身[17]的成年人。在这样的成人培育事工上,教会本身处在的环境因素,决定了成人教育事工在该地区的重要性。例如,马来西亚的信义会蕉赖十一哩堂所开设的姐妹教育事工,就正是针对该地区的已婚或单亲妇女,所做出的回应[18]。因此,整个社会环境的状况,也决定了教会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针。

再者,在现今的教会里,成人教育的范围也扩展至未信主的成年人。秉持着领人归主的精神,也为一些慕道的朋友们拟定一些教育性质的课程。藉着对圣经真理的解释与阐明,带领未信主的成年人接受基督。这样的成年信徒,也有较稳固的圣经基础或信仰根基。

四、教会成人教育理念的实践

探讨了成人教育的对象与理念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计划和策划,如何在教会推动成人教育;而所拟定的教育计划或方针,是否符合教会的成人教育理念。适量的反省与检讨有助教育工作者迈向健全发展的教育方向。过去,主日学已成为教会唯一的教育中心,也成为信徒们可获得教育的唯一管道。然而,现今的教会更必须更多元化,并坚持以圣经为主的成人培育方法。

在本文的讨论依然以成人主日学,为教会成人教育的施展或推行的工具,但可以有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因为教育的果效不在乎推展的工具,或内容的广泛,而是背后主导的神。不同的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内容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就如之前所述,不同的教会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由于篇幅的限制,个别教会的教育个案将不在此论述。教会成人教育的内容,可以包括:崇拜(讲坛教导)、教学(圣经知识的引导)、团契(信仰群体的需要)、训练(培育事奉人员)、服侍与见证(操练敬虔的生活)[19]、家庭教育[20],以及生命过程的关注[21]。

崇拜被视为牧者或施教者最原始的喂养模式。在这样的教育系统里,受教者多数只在于“聆听”,而往往就缺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上。在讲坛教导方面,教会通常难以针对成年人作出正面的回应。而最常见的现象,即邀请某专家来为某课题进行一系列的讲座。但崇拜仍然是受教者学习敬拜神和亲近神的地方。同时,也学习透过崇拜把个人或会众的赞美表露出来。

其次,透过成人主日学所进行的教学,目的在于让成年人能够掌握基本的圣经知识,以便将来更有果效的事奉。不过,在教学方法上,施教者必须抛开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面对成年人对学习的心态,有别于儿童及少年人。现今也已经有许多相当不错的成人教育法,例如:利用音响与视听教学、圣经人物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学法,以及课堂报告等等。

此外,让成年人参与团契,是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之桥梁。透过团契生活,成年人能够相互学习,也能够学习到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团契也是一个信仰的群体,在这样的一个群体生活,成年人能够拥有一个彼此关怀与扶持的空间。同时,团契生活也弥补了教会在关怀上的不足。成年人也比较容易在团契里找到自己的属灵向导。

除此之外,训练成为了事奉人员的必修课。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事工的模式与形态不再一样。成年人必须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特别是当教会迈入电脑化的时候,很多技巧上的知识,需要被教导。

服侍与见证是两个实践的步骤,服侍能够帮助成年人,更能够把吸收到的知识应用在教会的事工上;也是一个“测试”课堂上理论的机会。而见证就是把个人的经验实际地与他人分享。成年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面,也能操练过一个敬虔的生活,活出一个服侍的生命,以及荣生益人的见证。

生命过程的关注,仍然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层面。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不一样,而在华人教会里面,一般成年人都比较“爱面子”,或以“报喜不报忧”的心态来面对生命中的软弱。教会的成人教育必须多关注成年人的生命过程,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关怀。

五、结论 – 教会成人教育的困难与展望

今日华人教会大多数都把专注于儿童与青年的教育事工,而渐渐地忽略成年人的需要。但是无可否认的,成年人在教会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年人也在漫长的成年期里,必须得到终身收益的基督教教育。教会必须全面性地关心每个年龄层的会友,包括婴孩、儿童、少年、青年、成年以及老年。

[1]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香港:道声出版社,2007),页3 – 33。
[2]区应毓等著:《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加拿大:加拿大福音证主协会,2005),页277。
[3]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页33。
[4]区应毓等著:《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页269。
[5]黄硕然:“成年人的生命迭转周期与灵命培育”,《教牧期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5月),页3 – 39,此处页1。
[6]黄硕然:“成年人的生命迭转周期与灵命培育”,页3 – 39,此处页8 – 9。
[7]区应毓等著:《教育理念与基督教教育观》,页139。
[8]黄硕然:“成年人的生命迭转周期与灵命培育”,页3 – 39,此处页23。
[9]黄硕然:“成年人的生命迭转周期与灵命培育”,页3 – 39,此处页26 – 27。
[10]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页124。
[11]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页125 – 126。
[12]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页137 – 138。
[13]梁望惠:《成人主日学圣经课程——律法书》(台北: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教育委员会,2000),页5 – 8。
[14]叶维翰:“香港两大超级教会成人教导事工简介”,《教牧期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5月),页99 – 106,此处页99。
[15]王德福:“堂会基督教教育的宗旨——引领会众作主门徒”,《教牧期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5月),页89 – 94,此处页90 – 91。
[16]余金兰:“教会关顾单亲家庭”,《教牧期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5月),页83 – 87,此处页85。
[17]吴联梅:“一个人的精彩——教会未婚单身事工探讨”,《教牧期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5月),页67 – 81,此处页67。
[18]李政福主编:“百花琦坊”,《信义会蕉赖十一哩堂设教金禧年特刊》,(2006年),页81-82,此处页81。
[19]萧克谐:《基督教宗教教育概论》,页36。
[20]苏克(Roy B. Zuck)、盖兹(Gene A. Getz)合编:《教会成人教育》(中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88),页323。
[21]邹永恒:“基督教教育取向与成人培育”,《教牧期刊》,第二十四期(2008年5月),页41 – 64,此处页58。

Tuesday, March 2, 2010

As a Little Child...



Today sermon let me think of this song...

As a little child...i want nobody (and nothing) but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