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鸭式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学生又怎么看填鸭式教育呢?是终身受惠,抑或终身受“毁”?笔者也是这种教育制度的产品,不过笔者觉得填鸭式教育不一定不好。
填鸭式教育源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意即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只把书本或教育者本身做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受教者。基本上,填鸭式教育都被认为有以下的弱点:
1)限制受教者的学习范围
2)抹杀了受教者的的创造能力
3)受教者只是『功课制造机』或『考试机器』
4)缺乏启发性
5)。。。等等(恕无法尽述)
虽然如此,填鸭式教育却能够帮助受教者在短期内掌握某个科目的基本知识。某些科目,以填鸭式的教学来学习,相信会比以『非填鸭式』教学,来得更容易上手。因为受教者只需从教育者获取知识,进而消化运用。而不必经过自我探索、探究、重新思考,以及应用等的学习过程。然而在这种过程里,或许很容易迷失,甚至因为转牛角尖,找不到出路,而放弃学习。
这种填鸭式教育方式是否适合用在神学教育上呢?在14周里要一个神学生能够掌握释经的基本知识,最好的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注意什么、怎么观察、怎么解释、怎么应用,以及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步骤等等。这些知识虽然在14周内『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释经高手,而是让学生掌握释经的基本技巧。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或教导,(笔者认为)填鸭式是可以考虑的。
相反的,如果提倡启发学生的自我潜能,要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课堂上发问。这并非不可行的,只是学生若是新手,在第一周就开始要发问『有素质』的问题,恐怕之前学生或许必需先读过一些(至少一份)相关资料。就已释经科目来说,学生可能在讲师的指导下,必须自行探讨什么是释经?什么是文学体裁?什么是sitz im leben?什么是。。。?(无法尽述)。然而在有限的14周里,要完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并非不可能,除非只专注于释经的科目,其他的免谈。因为,学生必须花时间阅读、思考、比较几种可能性的说法、考量必须以什么进路去了解某种知识。这些过程恐怕不只14周,一个新手怎么可能在14周内完全掌握某人毕生的研究,然后再作出评论与比较呢?由此可见,以启发式教学来学习或教导基础课程,不是那么理想的方法。
先声明,笔者并非针对释经科目的教学,只是引述为例子。在填鸭式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学生,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我想不是的,但是在填鸭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之间必须取一个平衡点。笔者认为在固定地灌输知识的过程中,也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以及时间上的限制里,填鸭式教育就发挥了其作用。
5 comments:
很好的反思,值得思考。
唯恐野草美化了填鸭式教育。
我在大专学府前两年也有不解,跟野草相似:为什么讲师硬是要学生参考一大堆课本以外的书目来写专文?为何不能从单一课本找到case study的答案?为何我小学-中学-先修班的“装备”不足应付大学的要求?
我想,我从填鸭式教育的塑造,期望永远填鸭式学习下去,或许未来也填鸭式地工作。
可能填鸭式教育,能帮助小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然而,我也佩服国外中小学生能“在方格外面思考”的能力。我希望孩子可以在这样的教育下被熏陶。
话说释经学课程,野草,相信你已知道,用在A段经文的OIA细节,不一定在B段经文管用,因为经文本来就不一样。所以,用一味灌输资讯的教学方式来学释经,会有两种现象:
(1)限制了经文,而且挖掘不到经文的本来面貌,比如作者的修辞。不同作者、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传达方式。
(2)学生只会抄方法解经,不会发挥创意解经。结果一个老师门下(或一个神学院门下),只能出产一种解经方式,我会感叹固步自封。
放宽眼界观察,现今教会普遍对圣经的理解,是否源自填鸭式的灌输?你满意那是“按正意分解圣经”吗?
i can understand y some of the comment had been deleted...
Post a Comment